教育球速娱乐着眼未来 行动始于当下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郜云雁)11月1日,“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国华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马嘉宾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中小学校长12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国际基础教育新趋势、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学习、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等议题,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郜云雁)11月1日,“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国华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马嘉宾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中小学校长12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国际基础教育新趋势、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学习、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马嘉宾在致辞中指出,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球速娱乐,事关亿万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和谐。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发展,要坚持立德树人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坚持公平优质以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改革创新以激发办学活力,坚持数字化赋能以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协同育人以加强家校球速娱乐社合作,坚持对外开放以增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张国华指出,今年9月我国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对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对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此次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旨在深入研讨交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更好地发展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教材所将以这次会议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充分运用会议成果,组织开展现代化学校重大项目研究,提炼总结现代化学校新样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教育决策和一线学校改革探索。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寻找意义感》主旨报告中指出,教育者必须思考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让学生找回学习的内驱力。在报告中,李希贵以鲜活的教育案例分享,提出学生学习中寻找意义感的思考。李希贵认为,教育是人类为自身设计的学习系统,因此要让教育成为一个任务连续体,不断瞄准孩子成长的方向。在此过程中,要持续帮助孩子不断扩大半径,在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互动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李希贵说,传统的课程和教学逻辑,基本是从知识到技能和学科,然后到球速娱乐问题解决,“我们必须做一次改革,从问题开始,然后根据球速娱乐它找到学科和知识,最终找到一种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英国拉格比(Rugby)公学全球总校执行校长尼尔·汉普顿(Neil Hampton),通过远程方式作了题为《全力专注全人教育》的专题发言。他指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和独立的个体,都有潜在的创造性和无限的学习潜力。学校的课程应寻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同时应侧重于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或难题,使学生在先前知识和理解的边缘进行思考,不断发展他们的审辨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北京京西学校校长梅德巍(Marta Medved Krajnovic)在《教育着眼未来,行动始于当下》专题发言中指出,学习是一个变革的过程,它是有意义的和迭代的,具有挑战性和充满乐趣,并服务于真实的目的。学生应在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情景下,通过执行特定而真实的任务来发展技能、掌握知识和提升社会化情感能力。这种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北京王府学校总校长王广发,长期关注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学校,他将学校发展的目标之一定位为“全方位建设国际理解教育创新高地”。在他的眼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拥有全球视野、批判思维、比较意识和领导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成为胸怀天下的中国人。
上海市七宝中学校长朱越以《构建主题式“大思政课”赋能拔尖创新学生培养》为题,立足“关注人,关注实践,关注问题,关注意义”的素养发展理念,着眼“大思政”课设计的课堂、校园和社会三个实践体系,建立理论、实践和成果应用三个模块,系统建构了主题式大思政课框架内容,形成最终指向学生大思政素养的课程群。比如,学校以“人民城市•青年有为”综合探究项目为载体,以“校园管理合伙人”课程为切入口,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组织球速娱乐、调研、设计和实施;另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实践研究模块,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提升社会责任与担当。
香港培侨书院中学部校长吴静雯认为,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除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外,应强调“行动”的力量,通过行动整合学生的学习。她在专题发言《从培育多元智能到实施个性化学习》中介绍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和环境中,通过问题解决、服务社区和他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驱力,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
北京王府学校总校长王广发与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国际教育委员会副主任Joseph Kotarski对话
在培养面向未来学习者的背景下,如何定义高质量学习?学校如何在巨大的变化和不确定情况下,始终聚焦于高质量学习?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NEASCS)国际教育委员会副主任Joseph Kotarski在专题发言中指出球速娱乐,高质量学习应聚焦于让学习者构建一种“技能适应机制”,而全球公民技能(Global Citizenship Skills)、创新和创造力(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Skills)、技术技能(Technology Skills)和人际交往能力(Interpersonal Skills),将是这种技能适应机制的关键。同时,他强调指出,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原则。
美国霍肯中学校长Scott Looney在其《教育的未来,世界的未来》远程视频专题发言中指出,诞生于100多年前的标准化教育和考试,是为了适应那个时代培养大批量流水线工人的需要。所有“标准化”的目标,都是希望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机制则是“消除个体差异”。在“标准化”的逻辑下,个体的差异性或个性化将被视为是一种“问题”。他说,如果今天我们还遵循这样的教育模型,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过时了,或者说我们并没有在培养这个时代所真正需要的人。他表示,今天的教育要围绕更好的目标来设计自身系统,要努力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获得最大的个性化成长。
此次研讨会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联合新学校研究会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未来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并作为第25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平行论坛。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访了北京海淀未来学校和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并与学校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参访中,北京海淀未来学校校长吴凤琴为与会代表介绍了学校“点亮自我,温暖社会”的育人目标,以及“发现天生不同,成就与众不同”的办学使命。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分享了如何从全景式教育视角,把学校建成“未来小镇”和“教育学行动研究学院”的办学理念,以及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家门口的好学校。